看到《焊接第一个电子元件时,就已不知不觉的走进了这座充满神密的电子科学殿堂。在这里我们经历了挫折和失败,也收获了喜悦和成就。青少年时代的这些制作经历为我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才使我在工作中一步步的从一个学徒工慢慢变成了一名电子工程师。
六十年代中期,由于上山下乡,我一度放下了我心爱的无线电爱好,然而农村繁重的劳动和贫乏的精神生活,使我们几个爱好音乐和电子制作的同学聚在了一起。我开始搞起了文艺宣传队.由于经常有演出,我们开始筹划着制作一套广播系统,这一任务落在了我的身上。从那时起,劳动之余,在灯光昏暗的农舍里,我开始系统的学习了无线电基础知识及各种广播器材的使用与维修技术,兴致所至,怕影响同伴休息,甚至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看技术书刊。经过努力,我在当时的生产大队已是一名小有名气的能人了。大队的广播站和各村各户的小喇叭广播,都是我和同伴们亲手建立的,虽然劳动艰苦,困难多多,但苦中练就了我们不怕苦、不怕挫折的精神和不懈追求的决心,也为我今后从事电子技术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知青返城.我又回到了久违的城市。凭着在插队时的工作经验,很快我就被一家国有企业招收,并且 从事了专业的广播工作,工作和爱好有机的结合,使我每天都充满着快乐。当时社会上流行什么,我就做什么,不但自己做,还带动我们班上的同事一起制作各种电子设备和器材。几十年来,我们的制作也从开始的“小打小闹”,发展成了改革创新。我们先后完成了企业的广播系统改造,各厂区计算机系统的数据传递以及计算机对各生产岗位的自动控制等一系列技术改造,为企业赢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我自己也从一名学徒工人,成长为了一名电器工程师。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的加快,市场经济的大潮迅速席卷全国.我和几名志同道合的同事辞退了工作,决心开辟我们自己的新天地。由于有多年的实践经验,我们成立了自己的小公司,开始了在市场经济大海中的搏击。看准当时爱好者对高保真音响的需求,从制作功率放大器入手。“胡子眉毛一把抓”地做一台卖一台,结果收益甚微。尽管几位同伴都有“赔本赚哈喝”的感觉,但大家还是乐此不疲,坚持了下来。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我们深深感到经营的不易。同伴中有二位打了退堂鼓,剩下三个人,都是铁杆电子制作的爱好者,即使不搞经营,也放不下心爱的制作。我们又相继设计制作了几种音频放大器,并且开展了全国范围的邮购业务。此后总算小小的红火了一把。但好景不长,随着,各种价廉物美的放大器产品涌入市场。作坊式的产品已逐渐无人问津,为了迎合当时流行的CD机改VCD热潮,我们转向开发相关解码电路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历经一次次的失败,经过日以继业的奋斗.总算用自已设计的电路板改制成功了第一台VCD机。尽管它无法与具有实力的生产厂家相比.但这总是一种值得高兴的成功。虽然,下海经营**终堰旗息鼓,但这一以长年电子制作爱好所培养起来的兴趣和钻研热情为契机的创业行为,却使我们获益匪浅。
现在,随着液晶电视、等离子电视及大屏幕投影机的普及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平板电视和多声道音响系统进入寻常百姓家,更新意义上的家庭影院又将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在家中欣赏到电影院般的视听效果已不再是一个梦想。现在我们已着手策划研制出了我们自己的大屏幕投影机,一旦时机成熟,我们会为之付出全部精力。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理想,那就是摆脱硬件生产的固有模式,不做生产机器的机器,而努力在产品制造中融入文化内涵。我们发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视听器材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对视听欣赏的文化内涵缺少追求。有些消费者盲目追捧器件,当说起国外**器材时眉飞色舞,而往往对国产器材缺乏了解。甚至不屑一顾。更有些消费者不惜重金购买**器材,而整天用来播放通俗、摇滚、重金属音乐、醉心于**重低音而对古典音乐的了解少的可怜。其实音乐才是器材的灵魂,我们只有更多了解音乐发展的历史、了解贝多芬、莫札特、舒伯特等大师们为什么能够创造出那些不朽的乐章;了解世界**的乐队的指挥家、演奏家们特点和风格.通过音乐认识世界和人生,才能真正使器材、产品注入灵魂,焕发不同一般的风彩。使我们在享受音乐给我们带来的乐趣时,思想不断得到升华。音响的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变化万千。而旷世传承的伟大的音乐却是永恒的。